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论文集粹

杨慎论李白综述

发布时间:2012年12月1日 15:37      点击量:351

杨慎论李白综述

王仲镛

杨慎,字用修,别号升庵,四川新都人。明正德六年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嘉靖  年,以上疏议大礼,两被廷杖,毙而复苏,旋谪戍云南永昌卫,时年三十七。嘉靖三十八年,卒子戍所,已七十二矣。升庵为太白、东坡以后蜀中最大诗人,生平著述宏富,为明代之冠。于蜀中历世诗人中,对太白尤为     ,所论可取者独多,以散见难观,爰综而述之。

(一)

太白为蜀绵州彰明人,唐宋人本有记载。而《旧唐书》以为“山东人”;《新唐书》但著唐之宗室,不书里贯。因此,在明代以前,众说纷纭,迄无定论。当时官修《大明一统志》,即入李白于“山东人物类”。升庵于此憾焉,尝多所考论,推其致误之因云:

杜子美诗:“近来海内为长句,汝与东山李白好。”流俗本妄改作“山东李白”。按乐史序《李白集》云:白客游天下,以声妓自随,效谢安石风流,自号东山,时人遂以东山李白称之。子美诗句,正因其自号而称之耳。流俗不知而妄造,近世作《大明一统志》,遂以李白入山东人物类,而引杜诗为 证。近于郢书燕说矣。噫,寡陋一至此哉!(《诗话》卷七“东山李白”)按,魏颢《李翰林集序》:“阑携昭阳,金陵之妓,迹类谢康乐,世号为李东山。”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亦云:“咏歌之际,屡称东山。”升庵殆指此事,以为“乐史序”,误。盖升庵涉览浩博,身处流放,著述往往取之腹笥,故不免偶然误记,无足怪也。又云:

《成都古今记》云:“李白生于彰明县之青莲乡。”而刘全白《李翰林墓碣记》以为“广汉人”。盖唐代彰明属广汉,故独举郡称云。考公之自叙《上裴长史书》曰:白少长江汉,见乡人司马相如大夸云梦之事,云楚有七泽,逐而观焉。又与逸人东  子隐于岷山之阳,巢居数年,不迹城市。广汉太守闻而异之,因举二人有道,并不起。今按东  子,梓州盐亭人赵蕤,字云卿。岷山之阳,则指康山,杜子美赠诗所谓“康山读书处”。其说见《晏公类要》。郑谷诗所谓“雪下文君沽酒市,云藏太白读书山”者也。广汉太守,则苏逛也。逛《荐疏》云:“赵蕤术数,李白文章”,即其事也。公后在淮南《寄赵征君》诗云:“国门遥天外,乡路远山隔,朝忆相如台,夕梦子云宅”,可证矣。五代刘晌修《唐书》以白为山东人,自元稹序《杜诗》而误。诗云:“汝与东山李白好。”乐史云:李白慕谢安风流。自号东山李白。杜子美所云,乃是东山,后人倒读为山东。元稹之序,又由于倒读杜诗也。不然,则太白之诗云:“学剑来山东”;又云:“我家寄东鲁”,岂自诬乎?宋有晁公司武者,孟浪人也,遂信《旧唐书》及元稹之误,乃曰:太白自叙及诗,皆不足信。噫,世安有已之族姓,已自迷之,而旁取他证乎?《新唐书》知其误,乃更之为唐宗室,盖以陇西郡望为标也。善乎刘子玄之言曰:“作史者为人立传,皆取旧号,施之于今,为王氏传,必曰‘琅琊临沂人’,为李氏传,必曰‘陇西成纪人’,欲求实录,不亦难乎?(下略)”宋景文修《唐书》其弊正坐此。夫族姓郡国,关系亦大矣,诵其诗,不知其人可乎?余故详著而明辩之,以订史氏之误,姓谱之缺焉。(《升庵文集》卷三《李太白诗题辞》)

此论剖析入微,有理有据。除此以外,《丹铅总录》中“蜀士大夫多不居本乡(卷二)、“晁公武《读书志》多误”(卷十四)、“太白游历出处”(卷十四)各条,对此复    论辩,不厌其祥。加以升庵久戍云南,于太白以蜀士而思蜀土,怀归之情,体会更深,故一则曰:

太白《渡荆门》诗云: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”《送人之罗浮》诗:“尔去之罗浮,余还憩峨眉。”又,《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〈诗云:“国门遥天外,乡路远山隔,朝忆相如台,夜梦子云宅。”皆寓怀乡之意。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二)。

再则曰:

“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还见杜鹃花。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”。此太白寓宣州怀西蜀故乡诗也。(《诗话》卷七“《杜鹃花》”)

尤以所述“太白诗语及峨眉”云:

李太白《蜀道难》云:“西当太白有鸟道,可以横绝峨眉巅。”《赠僧行融》云:“梁日汤惠休,常从鲍照游,峨眉史怀一,独映陈公出。桌绝二道人,结交凤与麟。”《送友人之罗浮》云:“尔去之罗浮,余还憩峨眉,中道阔万里,霞月遥相思。”《登峨眉山》云:“蜀国多仙山,峨眉邈难匹。青冥倚天开,彩错疑画出。泠然紫霞赏,果得锦囊术。云间呤琼箫,石上弄宝瑟。平生有微尚,欢笑自此毕。烟容如在颜,尘累忽相失。俏逢骑羊马,携手凌白曰。《峨眉山月歌》云:“月出峨眉照苍海,与人万里长相随。黄鹤楼前月华白,此中忽见峨眉客,峨眉山月不定还送君,风吹西到长安阳。”《粉本山水歌》云:“峨眉高出西极天”绝句云:“峨眉山月半轮秋。”“蜀人,而注想留咏于峨眉。书此以示寄游之意云”。(《升庵外集》卷四)。

则以己度人,深情绵邈,更足为太白为蜀人之明证。

其“东山李白”之说,清人朱骏声撰《唐李白传》,即已采入。(见《传经室文集》卷八)至以太白为蜀人;太白故里在彰明县之青莲乡;杜诗所谓“匡山读书处”,不在匡庐,而在江油县西三十里,皆已分别载于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以及《全蜀总志》、《四川通志》。而山东省志,则以太白入于“流寓”一目矣。

(二)

太白天才卓绝,不谐于世。赐金还山,已同废黜;长流夜郎,更滋万愤。而历代论者,每不原其深心,往往訾其狂放。以王安石之贤,犹云:“(白)其识渝下,诗词十句,九句言妇人、酒耳。”(见《冷斋夜话》)升庵于此,殊不谓然,尝举前人所论辩之云:

范传正作《李太白墓志》云:“白常欲一鸣惊人,一飞冲天,彼渐陆,迂乔,皆不能也。及其谪退。乃叹曰:‘千钧之弩,一发不中,则当摧   折牙而求息机用,安能效碌碌者苏而复上哉!’用是脱屣轩冕,释羁缰锁,因肄性情,大放于宇宙间,意欲耗壮心而遣余年。”此数语足以尽太白为人。刘全白有《李翰林墓碣记》云:“太白,广汉人,性倜傥,知纵横术。善赋诗,才调逸迈,往往兴会属词,恐古之善诗者亦不逮。”裴敬有《李白墓碑》曰:“白为诗,格高旨远,若在天上物外。”任华(《文苑英华》作独孤及)《送李白之曹南序》曰:“彼碌碌者徒见三河之游倦,百镒之金尽,乃议子于得失亏成之间,曾不知才全者无亏成,志全无得失,进与退,于道德乎何有?”

(《升庵文集》卷四十九)

升庵才情抱负,本与太白为近。其早蹑清贵,名重一时,而一经贬斥,终身不返,遭遇亦与太白略同。太白“胸怀洒落,虽遭窜徙,亦不甚哀痛。”(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一)升庵则在云南谪戍三十余年间,亦复疏狂自纵,时或插花傅粉,放诞风流。及至游心于文学著述之林,老而兴趣弥笃。其与太白之逍遥物外,纵情诗酒,实亦貌异心同。其以“意欲耗壮心而遣余年”之语,足以尽太白为人,正是结合自身的深切体会。与王安石之皮相论人,自不可同日而语。升庵《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》论及当时经学与 诗歌之弊,云:窃不自揆,欲训诂章句,求朱子以前六经;永言缘情,效杜陵以上四始,斐然之志,确乎不移”,因谓“走岂能执鞭古人亦聊以耗壮心而遣余年。”(见《升庵文集》卷六)见其志尚所寄,实与太白相同也。

(三)

李阳冰云:“卢黄门(藏用)云:‘陈拾遗横制颓波,天下质文,翕然一变’。至今朝诗体,尚有梁、陈宫掖之风,至公(李白)大变,扫地并尽。”(《草堂集序》)李白自述,如《古风》第一首“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谁陈”之语、“五言不如四言,七言又其靡也”之论,看来也是以复古自命。而按之实际,则殊不然。清人赵翼即谓“细观之,梁、陈之风,究未扫尽也。”(《瓯北诗话》卷一)升庵论诗,虽有偏好而无偏见,以为“人人有诗,代代有诗。”(见《升庵文集》卷三《李前渠诗引》)且以一代文学之盛,非复一蹴而几,有其流必有其源,其《千里面谭》、《五言律祖》诸书,即皆缘是而作。尝云:“以艺论之,杜陵诗宗也,固已赏夫人之清新、俊逸,而戒后生之指点流传。乃知六代之作,其旨趣虽不足以影响大雅,而其体裁,实景云、垂拱之先驱,开元、天宝之滥觞也。”(《升庵文集》卷二《选诗外编序》)这乃是发展的观点,又是从诗歌的艺术特点出发,其称杜甫所赏之“诗人”,则鲍照、庚信,而杜又以之比况太白者也。杜《赠李白》所谓“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,清新庚开府,俊逸鲍参军”是已。杜又称太白长句,有“何(逊)、刘(孝绰)、沈(约)、谢(眺)力未工,才兼鲍照愁绝倒”之语,则太白之所以诗高千古,正是由于他能尽揽六代风华,席丰履厚,而又善于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结果。升庵既言“李太白始终学《选》诗。”(《诗话》卷七“学《选》诗”)又称其上规谢灵运,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八“素足女”)下采徐陵,(《丹铅总录卷二十一“太白用徐陵诗”》)而“论太白诗祖乐府”之说尤精:

古乐府:“暂出白门前,杨柳可藏鸟。欢作沈水香,侬作博山炉。”李白用其意衍为《杨叛儿歌》曰:“君歌《杨叛儿》,妾劝新丰酒,何许最关情,鸟啼白门柳。鸟啼隐杨花,君醉留妾家。博山炉中沈香火,双烟一气凌紫霞。”古乐府:“朝见黄牛,暮见黄牛,三朝三暮,黄牛如故”。李白则云:“三朝见黄牛,三暮行太迟。三朝又三暮,不觉鬓成丝。”古乐府:“郎今欲渡畏风波。”李白云:“郎今欲流缘何事?如此风波不可行。”古乐府:“春风复多情,吹我罗裳开。”李反其意云:“春风复无情,吹我梦魂散。”古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,信矣。其《杨叛儿》一篇,即“暂出白门前”之“郑笺”也。因其拈用,而古乐府之意益显,其妙益见。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,旗帜益精明,又如神僧拈佛祖语,信口无非妙道,岂生吞义山、拆洗杜诗者比乎?

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八)

《丹铅总录》卷二十,另有“太白《杨叛儿》曲”条,论此尤详。《李白集》现有乐府诗一百五十余首,其中不少五、七言短章,与六朝乐府声情宛似,神味无别。而太白之所擅场当世,照耀千秋者,端在七言歌行,绝句近体,而独不在于四言、五言。这乃是顺应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,而不是单纯追求建安风骨、正始之音,取得成功的。他能超过陈子昂,而完成了其所提出而未能完成的诗歌革新之业的根本原因。或在于此。

(四)

升庵于李杜,时或有所抑扬。如举《饭颗山》诗以言李“讥杜拘束”;(《丹铅总录》卷二十“李太白论诗”)以《下江陵》诗与杜“朝发白帝暮江陵,顷来自击信有征”为此,而言李优于杜。(《诗话》卷七十“巫峡江陵”)又谓:“庄周、李白,神于文者也,非工于文者所及也。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,然神非工于所可至也。”(《丹铅总录》卷二十二“琐语”)称李白为古今“诗圣”。(《升庵文集》卷三《周受庵诗选序》)又言“杜诗语及太白无虑十数篇,而太白未尝假借子美一语,以此知子美倾倒太白至难。”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“太白子”),其于太白向往之情,固不可掩。然并论李杜时,无论征引旧说或申以已意,毕有异同而无轩轾。如云:

杨诚斋云:“李太白之诗,列子之御风;杜少陵之诗,灵均之乘桂舟、驾玉车。无待者,神于诗者欤?有待而未尝有待者,圣于诗者欤!宋则东坡似太白,山谷似少陵。”徐仲车云:“太白之诗,神鹰瞥汉;少陵之诗,骏马绝尘。”二公诗评,意同语亦相近。余谓太白诗,仙翁剑客之语;少陵诗,雅士骚人之词。比之文,太白则《史记》,少陵则《汉书》也。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八“评李杜”)又引敖陶孙《诗评》:“李太白如刘安鸡犬,遗响白云。核其归存,恍无定处。”“独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,后世莫能拟议。”(《诗话》卷四“敖器之评诗”)乃若杜优于李。故就总体言,升庵非“扬李抑杜”者也。其于李、杜二家诗选中,对李持选尤严,仅一百六十余首。亦见升庵平实为心,不至阿其所好矣。

(五)

升庵于太白之诗校注整理,亦多所创获,往往为前人之所未及。摘要举之如下:

《哭宣城善酿纪叟》予家古本(第三句)作“夜台无李白”,此句绝妙。不但齐一死生,又且雄视幽明矣。昧者改为“夜台无晓日”,夜台自无晓日,又与下句何人字不相干。(《李诗选》批语)

《酬崔十五见招》“手迹尺素书,如天落云锦”句,曹子建“譬海出明珠”,与此句法同。太白五言如“菖蒲花紫茸”及“登华不注峰”与此句,皆奇崛异常。(《同上》)

《长干行》“八月蝴蝶黄”句《唐文粹》作“黄”,今俗本作来,非也。蝴蝶以春时来,八月非来时也。秋蝶多黄,感金气也。白乐天诗: “秋花紫蒙蒙,秋蝶黄茸茸。”此可以证也。(《同上》)

《横江词》六首,章虽分局,意如出珠,俗本以第一首编入长短句,后五首编入七言绝句,首尾冲决,殊失作者之意。如杜诗《秋兴》八首,亦分作二处,余特止之。凡古人诗歌,不可分,类如此。(《同上》)

《相逢行》予家藏乐史本最善,今本(“夹谷相借问,知从天上来”下)无“怜肠愁欲断,斜日复相催。下车何轻盈,飘飘似落梅”四句。太白号斗酒篇,而其诗精练若此,所以不可及也。(《诗话》卷七)

《胡无人》尾句(“履胡之肠涉胡血”)全效《古胡无人行》“望胡地,何险侧,断胡头,脯胡肌”,而注不知引。又郭氏《乐府》亦不载,盖止此四句而余亡矣。(《诗话》卷七)

《登广武古战场怀古》“沉醉呼竖子,狂言非至公”句,阮籍登广武而叹曰: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。”谓沛公为竖子乎?伤时无刘项也,竖子,指魏晋间人耳。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也。(《同上》)

《陪族叔侍郎晔及贾舍人至游洞庭》此诗之妙不待赞。前句云“不知”(“水尽南天不见云”),后句云“不知”(“不知何处吊湘君”)读之不觉其复,此二“不字”,决不可易。大抵盛唐大家正宗作诗,取其流畅,不似后人之拘拘耳。聊发此义。

(《同上》)

李白诗:“东阳素足女,会稽素舸郎,相看月未堕,白地断人肠。”按谢灵运有《东阳溪中赠答》二首云:“可怜谁家妇,绿流洗素足,明月在云间,迢迢不可得。”答诗云:“可怜谁家郎,绿流乘素舸。但问 情若为,月就云中堕。”太白盖全祖之也。而注不知引。(《丹铅总录》卷十八)

《荆州歌》,此歌有汉谣之风。唐人诗可入汉魏乐府者,惟太白此首及张文昌《白鼍谣》李长吉《邺诚谣》三首而止。杜子美却无一篇可入此格。(《李诗选》批语)

录此以见一斑。

由是言之,升庵之于太白,其认识理解,研究功深,胥非明代以前诸家所能及,即清人亦少足以媲其成就者,其为吾人今日之进一步系统研究李白,固已导夫先路矣。

一九八二年九月